close
後網絡:藝術與互聯網

今天,在這堂藝術史的課上。我們將要談論一個我本不想談論但不得不談論的“藝術潮流” 後網絡藝術。因為嚴格來說,當下所發生的事情並沒有被真正的“歷史化”,沒有通過時間的考量與篩選。而所謂藝術史,一定是通過瞭更久的沉淀與提煉,能夠提供給之後的每一代人以持久而豐富的能量,參與到更新一輪的知識生產中,而人們也能通過不斷地重訪這些歷史以更好地解讀當世。正如如克羅齊所言:一切歷史皆是當代史。而此刻,我們是否能直接用歷史的眼光看待這一“純粹的當代史呢?”我對此抱有懷疑。今天所發生的藝術潮流將更多地被我當做是藝術現象來對待與討論。

後網絡(Post-Internet)這一名詞大致在2006至2008年出現,13年開始在藝術領域被廣泛使用。但需要強調的是,後網絡藝術並不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網絡藝術(Net-art)的延續。九十年代的網絡藝術有著很強烈的反機構反市場背景,很多作品僅僅即時地在於網絡中。而今天的後網絡藝術則依附畫廊與展覽體系。如果說九十年代的網絡藝術(Net-Art)是一個策略或一個計劃(Programme)那麼今天的後網絡藝術(Post-Internet)則是在圖像及影像流動得更快的當下(得益於社交網絡的普及)誕生的一種新的美學形式(Esthétique)。

網絡空間的圖像與圖像本身

阿蒂 維爾康特(Artie Vierkant )“everything is anything else”

如果遊覽藝術傢的個人網站artievierkant.com則不難發現,網站上所呈現的作品,並不是簡單的現場照片,而是被繪圖軟件修改過的一張新的圖片。尤其是藝術傢由2011年開始的《圖像物品》系列,他把自己展覽中的照片經過加工重新上傳到網上,這一行為揭示瞭一個在網絡讀圖時代顯而易見而又從來被忽視的事情:我們面對的從來都隻是圖像本身,僅此而已,而非其所呈現的物品或事件。同樣在面對維爾康特的圖像,我們並沒有看到圖像中那件存在於另一個空間的原作,而是此時此刻,在我們面前的這張圖片,就是原作本身。

Artie Vierkant

阿瑪莉亞 烏曼(Amalia Ulman)在Ins的有接近十萬的粉絲,從2014年開始,它持續上傳瞭很多自己入住高級酒店,購買奢侈品,在高檔餐廳吃飯,以及整形,吸食毒品,失戀等等一系列社交名媛般的日常生活。而她的粉絲當時並不知道,全部這些隻是烏曼的一個藝術計劃,所有公佈在網上的照片都是通過精心的研究與設計,全方位迎合瞭大眾心理而塑造的一個理想生活的假象。

營業用抽油煙機Amalia Ulman

2011年為何重要?

2011年,對於圖片的傳播與後網絡藝術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年。這一年發生瞭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Iphone4的誕生,它提供的高像素攝像頭讓拍照變得前所未有的方便與愉悅。第二件事實是公共WIFI的覆蓋,這讓影像的交流傳播變得無時無刻。第三點就是Contemporary Art Daily當代藝術日報的誕生。

Contemporary Art Daily當代藝術日報

contemporaryartdaily.com 當代藝術日報為遊覽者營造瞭一種走秀式的(défilé)讀圖體驗。網站減少瞭不必要的版塊分類,而閱讀方式則是最簡單的不斷下滑。你完全可以沉浸在這些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畫廊,美術館,基金會的展覽圖片中來度過自己的一整天。

當代藝術日報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它不但讓日光燈管(Néon )重新回歸瞭各大畫廊(相比之前的照明射燈,在這種燈光下拍攝的照片會看起來非常的幹凈明亮。)它甚至滋生瞭一系列藝術風格,這些繪畫或是裝置大多形式及其簡潔並與白墻無比和諧。因此,每一張上傳到當代藝術日報上的圖片則無懈可擊,因為藝術傢和畫廊主太清楚每天全世界有多少收藏傢和策展人是通過遊覽這個網站來挑選藝術傢的。

Fredrik Vaers除油煙機ler

Anicka Yi

這也讓實體畫廊的經營策略有瞭新的調整。法國畫廊Ropac就把新址設在瞭巴黎郊區Pantin的一座幾千平米的廠房中,而周圍甚至沒有任何的藝術生態,但這也不再重要。因為在這個媒體時代,真正的現場其實並不在現場。

GALERIE THADDAEUS ROPAC

根據2016年6月2日裡昂國立美術學院藝術史課:Post-Internet:L‘at et les réseau (後網絡:藝術與互聯網)編輯整理。主講人:Francois Aubard SQUARE 蒲英瑋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靜電除煙機512F59CA568BB2D0
arrow
arrow

    imk268sk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